哈萨克斯坦想成“榜样”国家
发布时间: 2012-10-22 浏览次数: 28

    欧亚大陆分界线的乌拉尔河静静地在哈萨克斯坦的西部国土流入里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那里蕴藏的石油赋予这个被称为“中亚的雪豹”的国家做“欧亚桥梁”的信心和潜力。苏联解体时,作为主要加盟国,哈萨克斯坦困难到连工人工资和退休金都发不出,但现在人口1700万的哈萨克斯坦已是独联体中最被看好的国家,经济实力占整个中亚的2/3,经济竞争力位居世界第51位。自独立以来就担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心中有一个目标,到2030年时“哈萨克斯坦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榜样”。或许正是这种20多年不变的政局和如此长远的目标规划,让一些国际舆论对哈国“先经济、后政治”的发展模式有点摸不着头脑。《环球时报》记者10月初到哈萨克斯坦采访,既赶上大雨也遇到大雪,但留下的是一种稳健平和的印象。

  靠能源搞好经济不是秘密

  哈萨克斯坦其实离中国很近。距离中哈边界约300公里的阿拉木图是哈国“旧都”,也是中亚最大的城市。尽管1997年底就不再是政治首都,但阿拉木图的商业气息非常浓。《环球时报》记者到阿拉木图时是个周末的下午,尽管下着大雨,但在“楚姆”(国营百货商店)里和商业大道上依旧人来人往。在“楚姆”专卖手机电子产品楼层,有最新款的苹果、三星手机,问的人、买的人都不少。路上跑的多是二手的奔驰、宝马、丰田,由于油价便宜,每升92号汽油只要109坚戈(1美元约合150坚戈),当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车。

  在阿拉木图最有特色的集贸市场“绿巴扎”,有商铺3000多家,生意红火,有的摊主说“摊位很难租到”。在这个1974年创建的老农贸市场里,有来自中亚各国的各种农产品,衣着得体的摊贩们愿意说自己卖的是“绿色有机食品”,因此价格显得比中国的菜价还贵。记者问了几种常见的蔬菜价格,土豆1公斤合6元人民币,最贵的大蒜1公斤40元左右。据世界银行《2011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哈国属于中等以上收入国家,人均GDP过万美元。如果按照阿拉木图政府陪同人员的介绍,当地工薪族月薪在500到1000美元之间,这样的物价或许多数人还能承受。据他讲,哈国百姓接受免费教育,直到高中毕业,平时的实际开销并不大,因此生活的安全感很强。

  在哈萨克斯坦,人们很少再谈论克孜勒奥尔达州有前苏联著名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基地,而是更关注那里的石油。石油工业是克州的支柱产业。《环球时报》记者从阿拉木图乘飞机,向西飞约两个小时到该州首府克孜勒奥尔达市。这是一个街头建筑显得有些老旧,但井然有序的小城市。从市区到中石油在克州的油田,要经过大面积的荒漠,但借助石油红利,当地物资供应充足。最关键的是,百姓最离不开的面包、牛奶的价格都不高。一家商店的职员说,这几种主要食品的价格是国家干预的。一名叫安德烈的石油工人告诉记者:“我们在物质生活上的确因为石油收入得到很大改善,在苏联刚解体时物资特别匮乏,现在好多了,想买什么都能买到。”

  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的一名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哈萨克斯坦依靠能源实现经济转型以及发展其他产业不是什么秘密。”在这个中亚国家,很多年轻人都到西部地区的石油企业寻找工作。石油也给这个国家带来改变。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近日在哈土(耳其)商业论坛上表示,苏联解体时,所有人都说“哈萨克斯坦将跪着求俄罗斯,希望哈不要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但经过从1996年开始的改革,哈经济增长16倍,人均GDP也从400美元突破万元大关。在纳扎尔巴耶夫看来,尽管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仍是这几年发展最快的三大经济体。

  “先经济、后政治”没带来大的社会冲突

  哈萨克斯坦议员卡马尔·布尔汉诺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哈国从苏联解体时的百废待兴到今天取得的成就,是由国家选择的发展之路决定的,哈萨克斯坦对西方的、俄罗斯的,还有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经验都十分重视,尽可能从中吸取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但最终会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卡马尔说:“总之让大家都有钱赚,有饭吃,这是稳定的基础。”本身是哈国际和安全问题专家的卡马尔写过《哈萨克斯坦发展之路,东方还是西方》一书,书中写道:“哈萨克斯坦选择了一条兼具欧亚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条发展之路离不开东西方智慧的融合和互相促进。”

  10月初的哈国首都阿斯塔纳已下起大雪,而大型购物中心里温暖如春,孩子们在旋转木马上欢笑,女人们大多穿着10厘米以上的高跟鞋。在阿斯塔纳参观哈萨克斯坦历史博物馆时,《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哈萨克”在古突厥语中是“自由、无拘无束”的意思。但在和记者约定的采访中,哈萨克斯坦人无一迟到或随意改变时间。在和他们的接触中,能感受哈萨克斯坦人的友善和务实,很少有人抱怨日子不好过。

  对于哈政府多年来奉行“先经济,后政治”的治国原则,欧美、俄罗斯的部分媒体和智库一直有微词,认为这是哈国的“政治惰性”,会让民众对社会不公和权势阶层产生失望情绪。德国中亚问题学者冈特·克纳伯曾在今年2月哈总统访问德国时评论说,纳扎尔巴耶夫放眼欧亚大陆,但“哈萨克斯坦桥梁”想法中也带着某种不确定性。俄罗斯“中亚”网站前不久也谈论说,“哈萨克斯坦濒临改革的边缘,到了关键的转型期”,就连纳扎尔巴耶夫的总统亲信都认为,未来应当保障总统顺利地将政权交给继任者。

  2011年12月16日,恰逢哈萨克斯坦独立20周年纪念日,但在西南部曼吉斯套州扎纳奥津市发生石油工人罢工引发的骚乱。当《环球时报》记者与哈石油工人谈起此事时,有人表示“那是有人故意挑唆的,想把"阿拉伯之春"引到中亚地区”。战略研究所的一名国际项目负责人说,“自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时起,就有外部势力想把富有石油的西部地区独立出去。”在一些哈国学者看来,哈经济稳定,尽管有反对派,但势单力薄,缺少民意基础,因此,国家不会发生“颜色革命”或大的动荡。

  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之一,阿斯塔纳有点像一个童话般的城市。据阿斯塔纳北京大厦的负责人介绍,哈萨克斯坦建设阿斯塔纳时主动向各国发出邀请,让各国在阿斯塔纳建具有本国风格的建筑。在阿斯塔纳,最别致的一个现代建筑看上去像是座金字塔,那是纳扎尔巴耶夫提议建的“和平与和解宫”。哈萨克斯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在这个有131个民族的国家,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民族关系基本和谐。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周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哈国在解决内部问题上做得比较好,保持了政局平稳,社会冲突和矛盾比其他中亚国家少。

  “欧亚桥梁”不想依赖某个国家

  地处欧亚大陆接合部的哈萨克斯坦,虽然大部分国民信奉伊斯兰教,但由于历史关系,其文化也受到俄罗斯东正教和中国儒教的影响。这种文化上的兼容性,也影响到哈国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对外交往。哈国和俄罗斯、美国、中国、欧洲在经济合作、外交、军事上各有所侧重,比如和俄罗斯是军事合作为重,美欧是投资方面。哈萨克斯坦不想依赖某个国家,但却能从各个国家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阿拉木图东方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的学者科哈季耶娃在谈到所谓“中美俄在哈萨克斯坦围绕能源进行博弈”的话题时告诉记者:“这将给哈带来危害。”

  基于希望成为“欧亚桥梁”的战略考量,哈萨克斯坦不愿成为一个保守的国家。在经济上,哈萨克斯坦采取了特有的私有制改造措施,将47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交给外国公司管理,涉及电力、煤炭、石油、冶金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其中哈美合资“田吉兹一谢夫隆”石油公司规模最大,投资额达200亿美元,年限长达40年。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成功举办一系列重要的、有影响的国际活动,如担任欧安组织和伊斯兰会议组织轮值主席国、举办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举办阿斯塔纳世界经济论坛等。哈国家铁路公司总裁阿斯卡尔·马明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上发表题为“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的文章,他说:“哈萨克斯坦应恢复自己的历史地位,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过境中心,做欧洲和亚洲间独特的桥梁……要在这条主要的运输走廊上建立起统一的、具有世界水平的贸易、金融、工业和旅游中心。”

  哈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分包给外国公司,其中许多重要的国家级公路是中国公司修建的。中国还投资并启动修建哈国通往欧洲的铁路项目。记者采访时也听到在中哈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双方妥善沟通解决,如中方人员在哈反复受到身份盘查,有的还被索贿。但在哈议员卡马尔看来,这只是一些具体合作中的技术问题,不影响大局。他认为,哈中合作整体上是“健康的,大有可为的”。(环球时报)